«

»

新傳的台灣老師 陳萱庭助理教授專訪

特約記者王柏淇(四年級學生)

201410ting有人說,學術界是一座象牙塔。不過,從事新聞傳播相關的學術研究,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離不開社會脈。陳萱庭教授從事政治傳播與新媒體的研究,從她的經歷或許找到跑新聞與做研究的相似之處。

「我對人很有興趣,尤其是媒體如何影響人,或是人如何選擇訊息。我們不只是被動接受訊息,而是主動選擇訊息。我現在研究『選擇性接受』,人也許不太願意接觸跟我們意見相反的訊息,而多接觸意見相近的,我正是研究人們基於甚麼原因選擇訊息。如果我們只聽一方之言,態度或許變得極端。如果我們可以聽取別人的意見,對於公民社會有一定幫助。」

不過,踏入研究之路以前,陳萱庭是為了當記者而選讀傳播:「一開始覺得新媒體和新聞報道很刺激,於是選了傳播。」唸大學的時候成為了新聞主角,改變了她對新聞工作的看法:「大一的時候,父親因病須移植肝臟。我是全家唯一可以換肝的親屬,當時有記者找我們家採訪。化驗過後我的肝臟不能捐給父親,但我們不是從醫院得知,而是當天早上的報紙得知。」

後來到中國電視公司(中視)當實習記者,讓她開始重新思量自己路向:「本來希望透過深度報道,可以了解社會問題。不過在台灣,新聞的運作比較瑣碎 ,未必從報道得到滿足,於是我就考慮轉去研究現象。」

她來香港之前曾留學美國(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):「我已經習慣英文的教學環境,而中文大學的教學模式接近美式,所以覺得適應比較容易。」香港的資訊流通發達,有利學術研究:「香港更多國際新聞,容易接收外國資訊。香港的大學很積極與不同地方的的學校交流。這裡人口密度高,較有挑戰性,也很有效率。」

來中文大學任教一年多,她頗享受中大的校園生活:「校園環境跟台灣蠻像,好像回到台灣,非常舒服而且交通方便。系上師生之間互動良好。」她亦指出香港學生主動:「香港的學生很清楚自己要甚麼東西。之前在教學評估,學生也很清楚自己職業的方向,並且願意主動提出對課程的期望或者學習上的需要。」

給學生忠告
進入了研究領域,很多事情未必是自己原來想像的樣子。做任何事情也會遇到挫折,不過始終樂觀態度是最重要。

最喜歡香港的事物
豬仔包

陳萱庭教授小檔案

其他台灣老師還有:

 羅文輝教授

黃懿慧教授